她睁开眼,这时天色尚早,微光从窗户透进房间,一个梳着双平髻的少女对她轻柔笑道。

    “好啦,醒了就起吧,穿好衣服不要再着凉了,一会要开饭了。”宋玉锦呆呆的点头,少女笑笑掐了一下她的脸蛋,然后走进厨房对沈氏说道“大嫂,看着锦丫风寒还没大好,不如让她再在家陪我一天。”

    沈氏犹豫了一下,环儿悄悄说“没事,咱娘不会说什么的。”

    “也好,锦丫出生时就遭了罪,身子骨弱,今儿还是让她留家吧。”沈氏念着小姑子的好,手下的活越发快活起来。

    宋玉锦头蒙蒙的,默默的吸收了系统传送的记忆,少女是小姑,宋环儿,今年14岁,尚未婚配,因为战乱跟大人东躲西藏,身体发育没跟上,老宋氏也就是原主奶奶,想着留两年卡着规定的成婚年龄再说婆家,这两年不用她下地,主要在家做活。

    沈氏,原主娘亲,跟宋父同村,算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,进门后连生两子,颇得老宋氏看中。原本家境也算殷实,娘家良田颇多,奈何战火纷飞,为躲兵祸,不得不卖田卖地逃荒而去,不过还好最后沈氏娘家跟随宋家一起落户暮云村。

    宋玉锦,也就是锦丫,听着屋外的响动,吸了吸小鼻子,看着这矮小的土胚房,坑坑洼洼的地面,还有灰扑扑带好几个补丁的衣服,默默的想

    “这日子可怎么过啊”,肚子传来咕噜了一声,“唉,不管不管,先吃饭在研究系统吧”,然后穿好衣服走出房门看向沈氏。

    沈氏穿一身褐色衣裙,头戴一根银钗,将头发挽起,除此身上再无半点装饰。过来摸了摸锦丫的头,怜爱的说“锦丫怎么样了,今日还是跟小姑一同在家,帮小姑干活好不好啊。”

    锦丫不自觉的点了点头,踌躇半天,还是没有办法克服心理那道坎,对一个刚见面的妇人喊娘。

    今天是沈氏跟小姑环儿一起做早饭,说是早饭,也不过是将一把野菜直接煮沸,加点盐巴就出锅,再蒸几个黍面馍馍就算好了,早上能吃馍馍在暮云村已经算得上不错的庄户了。

    这时宋父洗漱完从门外进来,看到锦丫抱了起来颠了颠,“又瘦了”说着用湿乎乎的脸去蹭锦丫。沈氏嗔怪道“别闹锦丫了,刚有点精气神”。

    一大家子也纷纷起床拾掇,老宋家没分家,除了三房当家的宋老三在镇上当账房先生,目前围在饭桌上的足有13口人。

    老宋头小的时候读过书,曾经是个童生,而暮云村是新帝登基平叛后,由逃荒人员组成的新村落,隶属于宁安县。

    因村里识字人不多,且只有宋老头曾是童生,所以被破格委任为里正。

    虽然暮云村是个杂姓大村,看似很难管理,所幸刚过战乱,村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太平日子,虽说现在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下,但大都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家,开荒种田。除日常一些鸡毛蒜皮小事,尚未引起过大的争端。

    老宋头穿一身半新不旧灰布短打,不过四十五的年纪,看起来却像六十老人一样,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岁月磨砺的痕迹。

    他端起野菜汤喝了一口道:“马上播种了,咱暮云村建成后只免税三年,过了今年就要收税了,慎哥也7岁了,总在家跟着睿哥也不是个办法,还是要送去念书,老三刚成亲,家里积蓄也不多了,勉强能支撑两个孩子读两年,但这一年年光景谁也说不准,以后家里人口越来越多,老大老二也要看有没有别的营生。”

    宋父叹了一口气“爹,我晓得了。”

    宋二郎也跟着点点头“爹,放心吧,我闲暇多接几个木工活。”

    锦丫偷偷看了眼老宋氏,又瞄了瞄二婶方氏、三婶柳氏,只见方氏绞紧了衣襟,又默默松开,继续安静的吃饭。

    方氏因进门多年只得两个云丫跟莲丫两个女儿,婆母也多次催促,但一直没能再怀上,所以在宋家自觉腰杆不硬,每日只是默默做活,很少言语。

    宋家因老宋头是童生,对学业格外看重,但因考科举不仅拖垮了宋家原本殷实家境,也未能获得秀才功名。老宋头为防止儿孙走了他的老路,痛定思痛定下家规,但凡是男孩先在家由老宋头启蒙,7岁一律进私塾念书,五年后如先生评价确没读书天赋的,方改学其他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