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竹荟斯韵>穿越历史>与美女蛇一起修行 > 道教门派续七
    碧洞宗全真道龙门派支派。传播于四川。创始人陈清觉0—0。

    据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》载,陈清觉,道号赛松,又号烟霞,湖北武昌人。

    少年为进士,入庶常。后辞官入道,至武当山太子坡拜龙门道士詹太林为师,为龙门派第十代弟子。

    清康熙八年入川或谓康熙二十六年入川,至青城山天师,修葺殿宇,潜心修道。

    康熙二十六年,将教务交张清湖,去成都青羊宫养静。臬宪赵良壁遇之,事以师礼,于青羊宫旁建二仙庵以居之。

    康熙四十一年0,皇帝赐封

    “碧洞真人”号,并钦赐

    “碧洞丹台”匾额。康熙四十四年0卒。传有弟子陈一庆、吉一法、刘一贞、孟一贵、石一含、龙一泉等。

    其住青城山之师弟张清湖、张清仕,住三台云台观之师弟张青云等亦各传有弟子多人。

    这些弟子再递相传授,逐渐形成一个支派,尊陈清觉为开派祖师,以其碧洞真人号之

    “碧洞”二字名宗,称碧洞宗。成为清至民国间对四川道教影响很大的一个宗派。

    碧洞宗依龙虎派所订派字传代。其开祖陈清觉为第十代,依次相传,至民国时,已至第二十三代。

    《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》记有第十一至二十三代道士之名。第十一代有陈一庆等二十八人,第十二代有王阳炳等三十七人,第十三代有吴来辉等四十三人,第十四代有万复证等五十五人,第十五代有万本圆等一百人,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一百二十八人以下各代略。

    所记是否为该派道士全部,已难知晓,仅此亦可概见其规模。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师洞为传播中心,逐渐向四川其他州县发展,上引《支谱》即记有该派道士住持之州县宫观名,统计宫观所在州县有华阳、双流、温州、郫县、汉州今广汉、崇庆、灌县、大邑、彭县、潼川今三台、中江、绵竹、眉山、蒲江、邛州今邛崃、资阳、乐至、富顺、茂州今茂汶、汶川、天全、雷波等。

    上述州县,大都在川西地区,少数在川北、川南及少数民族地区。长期以来,四川各地道教皆属天师正一道,碧洞宗产生后,渐有取代他派的趋势。

    现代,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已全为龙门碧洞宗道士,正一道士只零星散居于其他宫观。

    碧洞宗在长期发展中,曾出现一些杰出道士。如第十三代王来通,号自明道人,清乾隆间住持灌县二王庙。

    他除整饬庙规,勤于教务外,又关心地方水利建设,发起新修横山长同堰,推广都江堰治水经验。

    他主持刊印的《灌江备考》、《灌江定考》、《汇集实录》三书,是现存都江堰治水经验总结的专书,有一定科学价值。

    第十四代陈复慧,号仲远,住持温州盘龙寺。博学能文,有《雅宜集》行世。

    对道教斋醮音乐颇有造诣,曾校正《广成仪制》数十种传世。被后世尊称为道教音乐

    “广成韵”之祖。第二十二代易心莹法名易理轮,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,著有《道学系统表》,辑有《女子道教丛书》等。

    霍山派全真道龙门派支派。创始人张宗囗。《诸真宗派总薄》载“云樵真人姓张名宗囗,字耕云。系山东登州福山县人。由光绪甲申秋间,重赴白云观传法。门下弟子等因徒众人繁,叩请愿遵‘宗’字为第一代号。”据《白云观志》,张宗囗,又名圆囗,字耕云,为龙门派第十九代律师。